第一章|音系 #
概述 #
海诺语大约有 23 个辅音,6 个元音,发音相对友好,辅音和元音比例适中,极少出现 CCC 以上的辅音丛。海诺语为音高重音,主要分为高调 H ,低调 L 和平调 M ,或称无调。另外在长元音中存在升调 R 和降调 F 。
以下是海诺语的元音和辅音表格。
元音
| 非圆唇 | 圆唇 | |
|---|---|---|
| 前 | i e | y |
| 中 | a ə (ɨ) | |
| 后 | o u |
辅音
| 唇音 | 齿音 | 腭音 | 声门音 |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塞音 | p b | t d | k g | |
| 擦音 | f v | (θ) ð s z ʃ | x ɣ | h |
| 塞擦音 | tʃ dʒ | |||
| 鼻音 | m | n | ŋ | |
| 颤音 | r | |||
| 近音 | l | j |
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:
- /ɨ/ 为 /y/ 的音位变体;
- /θ/ 只在雨兰方言中保留。
元音 #
单元音 #
元音有 6 个音位,分别是 a, e, i, o, u, y 。其中元音 e 和 i 有松紧的区别,会导致邻近辅音腭化。注意,此处的松紧不构成对立。另外,央元音 ə 只出现在低调和无调位置。
y有两个音位变体,分别是 /y/ 和 /ɨ/1,本书中统一作y。
双元音 #
海诺中的双元音比较少,一般认为有 ai, ei, oi 三个。其他都算作元音连读,如 ae, ea, oa, oe 等。
缩合 #
有时双元音会缩合为单元音,大多与历史音变有关,如 a + i -> e 。其中也存在强制缩合的情况:a + u -> o 。这些音变的痕迹通常可以从拼写上看出来,但也有例外。在现代口语中,带有锐音符的双元音大部分情况会缩合,或者只读其中一个元音2。
辅音 #
概述 #
辅音音位有 23 个,分别是 p, t, k, b, d, g, f, h, x, v, ð, ɣ, m, n, ŋ, s, z, ʃ, tʃ, dʒ, l, r, j 。
它们当中许多有音位变体,但本书只讨论辅音的腭化。考虑到历史原因,某些辅音由古代的两个或以上辅音合流而成,或者是由于语法性的音变造成,在具体讨论的时候会特别标记出来,如 θ -> h 造成的 h 就标记为 h_θ。
辅音丛 #
海诺语一般不允许超过 3 个辅音的辅音丛,如果在合成词或者词缀组合中出现,往往要发生辅音丛简化。
辅音丛简化规律基本无规律可循,好在这样的情况并不多。如果是词尾和词首组合导致出现了 3 个辅音以上的辅音丛,只需要在词尾的辅音后加一个 /ə/ 即可。如 lesc teb /leskə təv/ “我的鞋子”。需要指出的是,各地方言的简化结果有可能不同,如前例 lesc teb,在东部方言中的简化结果就是 /lex təv/ 。音长 #
元音 #
元音分长短,长元音实际上是半长,以 ː 标记。
一个元音的长短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判断:
- 由双元音缩合产生的单元音是长元音;
- 带锐音符的
a,o,u是长元音; - 带锐音符的一些
e,i是长元音; - 在词尾和某些辅音组合的元音是长元音3。
央元音
ə没有长短之分。
辅音 #
辅音双写时,代表这个辅音是长辅音。 长辅音有两种可接受的发音方式:
- 比普通辅音发得更长,如日语中的促音,或意大利语中的双辅音;
- 前送气4。
其中第二点前送气只适用于塞音,如 att /aʰt/ “除了”,vecce /veʰke/ “柱子”。 双塞音的情况下,有些方言会把第一个辅音发成其对应的擦音,如 fecc /fexk/ “笔”,obbís /ovbiʃ/ “鬼”。
音高 #
概述 #
海诺语中的音高可以分为高调 H ,低调 L 和平调 M ,其中平调又称无调,通常出现在单音节词或者某些音高模式的多音节词中。在长元音或者某些辅音周围的元音中存在升调 R 和降调 F ,其中升调出现的频率不高。
模式 #
单音节 #
单音节词带平调或者降调,尤其在长音或者带浊音的闭音节词中,会出现降调。下面是一些例子:
| 词语 | 音高 | 含义 |
|---|---|---|
| ban | M |
洁白无暇 |
| sma | M |
海岛 |
| fynn | F |
杨树 |
| salg | F |
梨 |
| gin | F |
星 |
其中 salg 一词也可读作双音节词,此时读音变为 /salə/,而音高模式为 HL。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末尾为 lb, rb, rg 等辅音丛的词语上。关于这部分的音变细节,参考后文。
双音节 #
一般来说,双音节的音高模式通常符合 LH 或 HL 。偶尔会出现 HH 的情况,通常在包含双元音的词里。注意,当双音节词包含长元音时,音高模式通常不可预测。此外,在两个音节之间存在包含浊音的辅音丛时,有可能会出现降调。以下是一些双音节词的例子:
| 词语 | 音高 | 含义 |
|---|---|---|
| agoz | LH |
茄子 |
| lilan | HL |
橘子 |
| zura | HL |
大象 |
| adai | HH |
天光 |
| cinre | FL |
焚风 |
| tenco | FL |
桃子 |
| tostam | MF |
鲨鱼 |
双音节以上 #
双音节以上的规律十分复杂,因此除了某些三音节的音高模式之外,本书不做讨论。
同双音节一样,在包含某些辅音丛或者长元音时,音高模式通常不可预测。
三音节的情况下,以低调开头的词有三种模式,分别是 LHL, LLH, LHH。其中 LHH 的模式非常少见,非生僻词中只有 hideci “落日余晖”属于这个音高模式。其他的一些例子如下:
| 词语 | 音高 | 含义 |
|---|---|---|
| atibis | LHL |
凭证 |
| marimo | LHL |
雨呢喃 |
| malagí | LLH |
贤者 |
| dercigí | LLH |
警察 |
| arándai | LRH |
开心果 |
符合
LLH模式的词一般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带锐音符。
高调开头的情况,有两种模式最为常见,分别是 HLM/HLH 和 HML 。后者的平调在语流中有可能变为低调。以下是一些例子:
| 词语 | 音高 | 含义 |
|---|---|---|
| hindecraís | HML |
词典 |
| boldasso | HML |
野兔 |
| noropich | HLM |
全字母句 |
| pocoséach | HLF |
字母表 |
| mánocha | FLM |
夏神境 |
至于三音节以上的词语,本书只给出例子:
| 词语 | 音高 | 含义 |
|---|---|---|
| ederfóli | HLML |
蒲公英 |
| Riricotu | MMHL |
雪岩河 |
| calibossu | MLHH |
铜环野牛 |
| ec esémni | MMHL |
装饰艺术 |
一条比较通用的规律是,当一个词中既有前元音又有后元音时,前元音带高调的情况居多。
变调 #
以上给出的都是单独的名词的音高模式,当它们加上词缀,或者本身是名词词组时,情况又会变得不一样。某些词缀自己有调,某些则是平调。前缀的调高甚至会影响到其前一个词,如在 scín ad·cetíz H LLF “被编织的锦缎”这个例子中,scín 一词是高调,这是由于其后的前缀 ad· 影响所致。scín 单独出现时的音高模式是降调F。
由于变调已经超出本“简明”语法的范畴,因此不做讨论。读者只需知道,在可想象的海诺语口语中存在这样的现象,且各地方言中相同词语的音高模式,变调形式都有可能不同即可。
此外,需要指出的是,此处的调高符号只是为了更方便描述音高的变化方向,实际上其他方式展示的话,可以得到诸如 ↑→↘︎, ↓↓↑, ↓↗︎↑ 之类的图示。在音系之后的章节中,如果要表示一个单词的音高,会直接在音标里表示。具体规则如下:
- 高调对应锐音符(acute accent)
◌́; - 低调对应钝音符(grave accent)
◌̀; - 降调对应扬抑符(circumflex)
◌̂; - 升调很少见,通常不单独写出。
音变 #
本节简单讨论海诺语中常见的音变,其中包含语流音变的内容,也会涉及方言。
此处列出的音变均为非语法性音变,有关语法性音变(比如辅音交替的内容会在之后的章节说明。
腭化 #
在标准语中,辅音腭化通常伴随着高调前元音出现,例如 sél “西方”中的 s 就发生了腭化变为 ʃ 。注意,此处的 ʃ 指的是音位,在实际语流中,有可能会呈现 /ʂ~ɕ/ 的音值。受腭化影响最明显的是 s, x, ɣ, t 和 d,k 在语流中可能会变为 /kʲ~c/,但一般不反映在音标上。
以下是各个辅音对应的腭化音:
| 原辅音 | 腭化音 |
|---|---|
| s | ʂ ~ ʃ ~ ɕ |
| t, d | tʃ ~ tɕ ~ tʲ, dʒ ~ dʑ ~ dʲ |
| x, ɣ | ç ʝ~j |
| k, g | kʲ ~ c, gʲ ~ ɟ |
| l, r | lʲ ~ ʎ ~ j, rʲ ~ r̥ʲ |
| n, ŋ | nʲ ~ ɲ, ɲ |
另一种区分腭化与否的方式是分洪细(broad/slender)。然而海诺语中的洪细分类并不系统,也不对称。
一般地,和带锐音符的前元音相邻的辅音都归为细音,而其他情况则是洪音,如 síf /ʃi:f/ “七”。复辅音中存在细音,那么洪音也会被同化,如 císt /ci:ɕtʲ/ “静寂”。注意,此规则不适用于辅音丛前或后有后元音的情况。
对于复辅音,尤其是包含 s 的辅音丛,当出现符合腭化条件的环境时,s 也会一同腭化,如:
- scín /ʃkîːn/ “锦缎”
- erescyth /éréʃky/ “故事”
在月澄方言中,这种现象更为明显。例如 k 在遇到 a, o, u 时,会变为 /q/:
- cathre /qáre/ “树林”
- toca /tóqa/ “鸟”
也有人认为实际上是 /kˠ/ 而不是 /q/。
以上所举例子只表示一种可能性而非规则。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,例如只有某些辅音丛组合会发生细音同化,但这就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了。
辅音组合 #
当某些辅音组合出现时,也会发生音变。与前文提到的辅音丛简化不同,这些音变只发生在两个辅音组合的时候,且往往是有规律的。下面将依次说明。
辅音组合之后产生的音变可分为两类,一类是合并,另一类是变音,例如在两个辅音之间插入元音,将其中一个辅音替换为元音,或者将其中一个辅音同化。
合并 #
合并类音变最常见的两个组合是 sg 和 gch ,发音分别是 /z/ 和 /k/ 。其中 sg 是否合并会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。对于 sg 的音变环境,可给出以下规则:
- 当位于词尾时,永远发 /z/ ;
- 后接元音或位于两个元音之间时,发 /sk/ ;
- 第二种情况下,若后接元音为
i,则发 /z/ ; - 如果与其他辅音直接相接,永远发 /z/ 。
在雨兰东部和北部方言中,sg 组合永远发 /z/ 。
以下是一些包含 sg 的例子:
- mísg /mîːz/ “深空”,“深渊”
- tósga /tóːska/ “贵的”
- visg /víz/ “猎人”,“感觉敏锐之人”
- sgilen /zílên/ “裙子”
- sga /za/ “眼睛”
- mysgí /myzíː/ “女仆”
gch 几乎只出现在词尾。有人认为这个组合的出现是为了弥补词尾非弱化 k 的缺失,因词尾的 c 已经只表示 /x/ 。以下是一些例子:
- mistigch /místik/ “史诗”
- gheagch /jâk/ “远方”,“远处”
- nahagch /nahák/ “能力”,“力量”
变音 #
变音主要是指两个辅音组合,尤其是塞音和塞音组合时发生的同化或逆同化现象。其中一个塞音为浊音的情况占多数,比如:
- ebcos /égːos/, /évgos/ “经历”
- nodcetto /nógːetːò/, /nóðgetːò/ “篮球”
- cradhfaír /kráːver/ “女装大佬”
有一类特殊的变音组合,即 r 或 l 后接 g, gh, c, ch 或 v, b, bh 时,前者会在辅音间插入 ə ,有时后面的辅音会直接脱落。后者会将 v, b 和 bh 替换为 u :
- derg /dérə(ɣ)/ “城镇”
- derc /dérəx/ “法则”,“规则”
- eserb /éseru/ “安全”
- calb /kálu/ “气氛”
此处所述的 v, b 发生的音变还会体现在动词词干的变形上,详细参考后文。
在某些方言中,甚至后接的 th 和 dh 也会发生上述音变。
除此之外,鼻音后接对应发音部位的擦音时,会将其“还原”为塞音,如:
- venther /vénter/ “银莲花”
- anthav /antáv/ “柱子”
- aénchaír /éːnker/ “背景”
不过,这种音变受方言影响较大,也并不绝对,例如以下几个不符合规则的例子:
- cimbhe /kîmve/ “魔法”
- angheva /anjéva/ “石灰”
- Séncheir /ʃéːnxeir/ “泠雬”(城邦名)
在里迹方言和阿波提方言中,元音后接单个鼻音时会变成鼻化元音。
其他 #
除了以上列举的音变之外,还有一些不那么常见的音变,在此简单说明。
对于前置词 ci· 的附属型 ec· ,若其后跟元音或浊音,则 k 浊化,如:
- ec esémni /eg eʃéːmnì/ “装饰艺术”
- ec·mana /egmána/ “关系好”
- ec dúre /eg dûːre/ “池泠光落”(阳光射入水中产生光柱的情景)
在雨兰南部方言中,跨词的元音间出现的清塞音都会被浊化。如 ci·latė /kiládə/ “那…警惕”。
还有一类非常少见的音变,即元音结尾导致其后词首辅音弱化的现象。这类词非常稀少,只有 sora “良夜”,bide “天空”和 o “和”三个。其中 bide 目前只用于构词。这些词无论与其周围的词语关系如何,都会导致音变的发生,如:
- sora + man -> sora mhan “晚上好”
- bide +
-cer-> bidecher “地平线” - cerdh + o + cimbhe -> cerdh o chimbhe “剑与魔法”
这几个词在遇到元音开头的词时,会插入 h 或 s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