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系

第一章|音系 #

概述 #

海诺语大约有 23 个辅音,6 个元音,发音相对友好,辅音和元音比例适中,极少出现 CCC 以上的辅音丛。海诺语为音高重音,主要分为高调 H ,低调 L 和平调 M ,或称无调。另外在长元音中存在升调 R 和降调 F

以下是海诺语的元音和辅音表格。

元音

非圆唇 圆唇
i e y
a ə (ɨ)
o u

辅音

唇音 齿音 腭音 声门音
塞音 p b t d k g
擦音 f v (θ) ð s z ʃ x ɣ h
塞擦音 tʃ dʒ
鼻音 m n ŋ
颤音 r
近音 l j

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:

  1. /ɨ/ 为 /y/ 的音位变体;
  2. /θ/ 只在雨兰方言中保留。

元音 #

单元音 #

元音有 6 个音位,分别是 a, e, i, o, u, y 。其中元音 ei松紧的区别,会导致邻近辅音腭化。注意,此处的松紧不构成对立。另外,央元音 ə 只出现在低调和无调位置。

y 有两个音位变体,分别是 /y/ 和 /ɨ/1,本书中统一作 y

双元音 #

海诺中的双元音比较少,一般认为有 ai, ei, oi 三个。其他都算作元音连读,如 ae, ea, oa, oe 等。

缩合 #

有时双元音会缩合为单元音,大多与历史音变有关,如 a + i -> e 。其中也存在强制缩合的情况:a + u -> o 。这些音变的痕迹通常可以从拼写上看出来,但也有例外。在现代口语中,带有锐音符的双元音大部分情况会缩合,或者只读其中一个元音2

辅音 #

概述 #

辅音音位有 23 个,分别是 p, t, k, b, d, g, f, h, x, v, ð, ɣ, m, n, ŋ, s, z, ʃ, , , l, r, j

它们当中许多有音位变体,但本书只讨论辅音的腭化。考虑到历史原因,某些辅音由古代的两个或以上辅音合流而成,或者是由于语法性的音变造成,在具体讨论的时候会特别标记出来,如 θ -> h 造成的 h 就标记为 h_θ

辅音丛 #

海诺语一般不允许超过 3 个辅音的辅音丛,如果在合成词或者词缀组合中出现,往往要发生辅音丛简化

辅音丛简化规律基本无规律可循,好在这样的情况并不多。如果是词尾和词首组合导致出现了 3 个辅音以上的辅音丛,只需要在词尾的辅音后加一个 /ə/ 即可。如 lesc teb /leskə təv/ “我的鞋子”。需要指出的是,各地方言的简化结果有可能不同,如前例 lesc teb,在东部方言中的简化结果就是 /lex təv/ 。

音长 #

元音 #

元音分长短,长元音实际上是半长,以 ː 标记。

一个元音的长短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判断:

  1. 由双元音缩合产生的单元音是长元音;
  2. 带锐音符的 a, o, u 是长元音;
  3. 带锐音符的一些 e, i 是长元音;
  4. 在词尾和某些辅音组合的元音是长元音3

央元音 ə 没有长短之分。

辅音 #

辅音双写时,代表这个辅音是长辅音。 长辅音有两种可接受的发音方式:

  1. 比普通辅音发得更长,如日语中的促音,或意大利语中的双辅音;
  2. 前送气4

其中第二点前送气只适用于塞音,如 att /aʰt/ “除了”,vecce /veʰke/ “柱子”。 双塞音的情况下,有些方言会把第一个辅音发成其对应的擦音,如 fecc /fexk/ “笔”,obbís /ovbiʃ/ “鬼”。

音高 #

概述 #

海诺语中的音高可以分为高调 H ,低调 L 和平调 M ,其中平调又称无调,通常出现在单音节词或者某些音高模式的多音节词中。在长元音或者某些辅音周围的元音中存在升调 R 和降调 F ,其中升调出现的频率不高。

模式 #

单音节 #

单音节词带平调或者降调,尤其在长音或者带浊音的闭音节词中,会出现降调。下面是一些例子:

词语 音高 含义
ban M 洁白无暇
sma M 海岛
fynn F 杨树
salg F
gin F

其中 salg 一词也可读作双音节词,此时读音变为 /salə/,而音高模式为 HL。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末尾为 lb, rb, rg 等辅音丛的词语上。关于这部分的音变细节,参考后文

双音节 #

一般来说,双音节的音高模式通常符合 LHHL 。偶尔会出现 HH 的情况,通常在包含双元音的词里。注意,当双音节词包含长元音时,音高模式通常不可预测。此外,在两个音节之间存在包含浊音的辅音丛时,有可能会出现降调。以下是一些双音节词的例子:

词语 音高 含义
agoz LH 茄子
lilan HL 橘子
zura HL 大象
adai HH 天光
cinre FL 焚风
tenco FL 桃子
tostam MF 鲨鱼

双音节以上 #

双音节以上的规律十分复杂,因此除了某些三音节的音高模式之外,本书不做讨论。

同双音节一样,在包含某些辅音丛或者长元音时,音高模式通常不可预测。

三音节的情况下,以低调开头的词有三种模式,分别是 LHL, LLH, LHH。其中 LHH 的模式非常少见,非生僻词中只有 hideci “落日余晖”属于这个音高模式。其他的一些例子如下:

词语 音高 含义
atibis LHL 凭证
marimo LHL 雨呢喃
malagí LLH 贤者
dercigí LLH 警察
arándai LRH 开心果

符合 LLH 模式的词一般最后一个音节的元音带锐音符。

高调开头的情况,有两种模式最为常见,分别是 HLM/HLHHML 。后者的平调在语流中有可能变为低调。以下是一些例子:

词语 音高 含义
hindecraís HML 词典
boldasso HML 野兔
noropich HLM 全字母句
pocoséach HLF 字母表
mánocha FLM 夏神境

至于三音节以上的词语,本书只给出例子:

词语 音高 含义
ederfóli HLML 蒲公英
Riricotu MMHL 雪岩河
calibossu MLHH 铜环野牛
ec esémni MMHL 装饰艺术

一条比较通用的规律是,当一个词中既有前元音又有后元音时,前元音带高调的情况居多。

变调 #

以上给出的都是单独的名词的音高模式,当它们加上词缀,或者本身是名词词组时,情况又会变得不一样。某些词缀自己有调,某些则是平调。前缀的调高甚至会影响到其前一个词,如在 scín ad·cetíz H LLF “被编织的锦缎”这个例子中,scín 一词是高调,这是由于其后的前缀 ad· 影响所致。scín 单独出现时的音高模式是降调F

由于变调已经超出本“简明”语法的范畴,因此不做讨论。读者只需知道,在可想象的海诺语口语中存在这样的现象,且各地方言中相同词语的音高模式,变调形式都有可能不同即可。

此外,需要指出的是,此处的调高符号只是为了更方便描述音高的变化方向,实际上其他方式展示的话,可以得到诸如 ↑→↘︎, ↓↓↑, ↓↗︎↑ 之类的图示。在音系之后的章节中,如果要表示一个单词的音高,会直接在音标里表示。具体规则如下:

  1. 高调对应锐音符(acute accent)◌́
  2. 低调对应钝音符(grave accent)◌̀
  3. 降调对应扬抑符(circumflex)◌̂
  4. 升调很少见,通常不单独写出。

音变 #

本节简单讨论海诺语中常见的音变,其中包含语流音变的内容,也会涉及方言。

此处列出的音变均为非语法性音变,有关语法性音变(比如辅音交替的内容会在之后的章节说明。

腭化 #

在标准语中,辅音腭化通常伴随着高调前元音出现,例如 sél “西方”中的 s 就发生了腭化变为 ʃ 。注意,此处的 ʃ 指的是音位,在实际语流中,有可能会呈现 /ʂ~ɕ/ 的音值。受腭化影响最明显的是 s, x, ɣ, tdk 在语流中可能会变为 /kʲ~c/,但一般不反映在音标上。

以下是各个辅音对应的腭化音:

原辅音 腭化音
s ʂ ~ ʃ ~ ɕ
t, d tʃ ~ tɕ ~ tʲ, dʒ ~ dʑ ~ dʲ
x, ɣ ç ʝ~j
k, g kʲ ~ c, gʲ ~ ɟ
l, r lʲ ~ ʎ ~ j, rʲ ~ r̥ʲ
n, ŋ nʲ ~ ɲ, ɲ

另一种区分腭化与否的方式是分洪细(broad/slender)。然而海诺语中的洪细分类并不系统,也不对称。

一般地,和带锐音符的前元音相邻的辅音都归为细音,而其他情况则是洪音,如 síf /ʃi:f/ “七”。复辅音中存在细音,那么洪音也会被同化,如 císt /ci:ɕtʲ/ “静寂”。

对于复辅音,尤其是包含 s 的辅音丛,当出现符合腭化条件的环境时,s 也会一同腭化,如:

  • scín /ʃkîːn/ “锦缎”
  • erescyth /éréʃky/ “故事”

在月澄方言中,这种现象更为明显。例如 k 在遇到 a, o, u 时,会变为 /q/:

  • cathre /qáre/ “树林”
  • toca /tóqa/ “鸟”

也有人认为实际上是 /kˠ/ 而不是 /q/。

以上所举例子只表示一种可能性而非规则。实际情况会更加复杂,例如只有某些辅音丛组合会发生细音同化,但这就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了。

辅音组合 #

当某些辅音组合出现时,也会发生音变。与前文提到的辅音丛简化不同,这些音变只发生在两个辅音组合的时候,且往往是有规律的。下面将依次说明。

辅音组合之后产生的音变可分为两类,一类是合并,另一类是变音,例如在两个辅音之间插入元音,将其中一个辅音替换为元音,或者将其中一个辅音同化。

合并 #

合并类音变最常见的两个组合是 sg 和 gch ,发音分别是 /z/ 和 /k/ 。其中 sg 是否合并会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。对于 sg 的音变环境,可给出以下规则:

  1. 当位于词尾时,永远发 /z/ ;
  2. 后接元音或位于两个元音之间时,发 /sk/ ;
  3. 第二种情况下,若后接元音为 i ,则发 /z/ ;
  4. 如果与其他辅音直接相接,永远发 /z/ 。

在雨兰东部和北部方言中,sg 组合永远发 /z/ 。

以下是一些包含 sg 的例子:

  • mísg /mîːz/ “深空”,“深渊”
  • tósga /tóːska/ “贵的”
  • visg /víz/ “猎人”,“感觉敏锐之人”
  • sgilen /zílên/ “裙子”
  • sga /za/ “眼睛”
  • mysgí /myzíː/ “女仆”

gch 几乎只出现在词尾。有人认为这个组合的出现是为了弥补词尾非弱化 k 的缺失,因词尾的 c 已经只表示 /x/ 。以下是一些例子:

  • mistigch /místik/ “史诗”
  • gheagch /jâk/ “远方”,“远处”
  • nahagch /nahák/ “能力”,“力量”

变音 #

变音主要是指两个辅音组合,尤其是塞音和塞音组合时发生的同化或逆同化现象。其中一个塞音为浊音的情况占多数,比如:

  • ebcos /égːos/, /évgos/ “经历”
  • nodcetto /nógːetːò/, /nóðgetːò/ “篮球”
  • cradhfaír /kráːver/ “女装大佬”

有一类特殊的变音组合,即 r 或 l 后接 g, gh, c, ch 或 v, b, bh 时,前者会在辅音间插入 ə ,有时后面的辅音会直接脱落。后者会将 v, b 和 bh 替换为 u

  • derg /dérə(ɣ)/ “城镇”
  • derc /dérəx/ “法则”,“规则”
  • eserb /éseru/ “安全”
  • calb /kálu/ “气氛”

此处所述的 v, b 发生的音变还会体现在动词词干的变形上,详细参考后文

在某些方言中,甚至后接的 th 和 dh 也会发生上述音变。

除此之外,鼻音后接对应发音部位的擦音时,会将其“还原”为塞音,如:

  • venther /vénter/ “银莲花”
  • anthav /antáv/ “柱子”
  • aénchaír /éːnker/ “背景”

不过,这种音变受方言影响较大,也并不绝对,例如以下几个不符合规则的例子:

  • cimbhe /kîmve/ “魔法”
  • angheva /anjéva/ “石灰”
  • Séncheir /ʃéːnxeir/ “泠雬”(城邦名)

在里迹方言和阿波提方言中,元音后接单个鼻音时会变成鼻化元音。

其他 #

除了以上列举的音变之外,还有一些不那么常见的音变,在此简单说明。

对于前置词 ci· 的附属型 ec· ,若其后跟元音或浊音,则 k 浊化,如:

  • ec esémni /eg eʃéːmnì/ “装饰艺术”
  • ec·mana /egmána/ “关系好”
  • ec dúre /eg dûːre/ “池泠光落”(阳光射入水中产生光柱的情景)

在雨兰南部方言中,跨词的元音间出现的清塞音都会被浊化。如 ci·latė /kiládə/ “那…警惕”。

还有一类非常少见的音变,即元音结尾导致其后词首辅音弱化的现象。这类词非常稀少,只有 sora “良夜”,bide “天空”和 o “和”三个。其中 bide 目前只用于构词。这些词无论与其周围的词语关系如何,都会导致音变的发生,如:

  • sora + man -> sora mhan “晚上好”
  • bide + -cer -> bidecher “地平线”
  • cerdh + o + cimbhe -> cerdh o chimbhe “剑与魔法”

这几个词在遇到元音开头的词时,会插入 h 或 s 。


  1. 在某些方言里也会圆唇化为 /ʉ/。 ↩︎

  2. 详见第二章拼写部分的双元音一章。 ↩︎

  3. 具体参考单字符对应多音值一章的第 4 条规则。 ↩︎

  4. 多见于月澄地区的方言。 ↩︎